活性炭吸附水中油类污染物吸附机理:
吸附(Adsorption)主要是指有机物在固相上的表面现象,它包括物理化学范畴内的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分配(Partition)是指在水溶液中,沉积物有机质对有机化合物的溶解作用。在水环境中,沉积物完全被水所饱和,即在沉积体系中,有机化合物主要反应的机理是分配作用。因此在非离子性有机化合物的研究中,吸着(Sorption)的内涵主要是指分配作用。而一般将“Sorption"也习惯地称作“吸附”。
油滴粒径大小不同,其吸附的产生方式也不同。以石油的分散状态为依据,从以下几方面探讨其吸附剂里:
1、溶解态石油类的吸附:
极少量溶解态石油类污染物分子在系统中除了溶解进入液相中以其它形式分布的石油类污染物外,还与颗粒表面的“集中有机相”部分发生作用,通过“分配作用”完成吸附过程。
2、胶体态和乳状液态石油类的吸附:
粒径在10-3-10um的乳化态油滴的吸附过程是非常复杂的。既有化学吸附又有物理吸附。油滴表面的有机物分子可以与沉积物颗粒表面的有机物部分发生化学吸附,化学吸附过程中往往发生多种官能团的成键过程,反应热较大,接近化学反应的反应热,而且不易脱附。有文献指出有机物在颗粒无机表面吸附所涉及的六种主要作用力为配位交换、阳离子架桥、阴离子交换、阳离子交换、范德华力和疏水效应等。另外,颗粒表面分布着大量不同形态的孔道,其在吸附过程中往往起到毛细管的作用,表面活性剂使乳化油滴具存较强的极性而与颗粒发生铺展作用,从而发生毛细管上升现象,石油类填充入毛细孔。毛细孔的存在大大提高了吸附面积也提高了吸附量。
3、细分散状态石油类的吸附:
粒径在lO-3-10um的细分散油滴,由于油滴粒径往往大于固体颗粒粒径,细分散态石油类主要发生碰撞凝聚或剪切离散效应而转化为石油类的其它存在方式。
石油类与颗粒物表面的结合力决定于石油类与颗粒的结合状态:石油类与固体颗粒通过化学吸附作用吸附的石油类最牢固。对于以乳化态存在于水相中的石油类污染物而言,通过毛细管现象发生的吸附由于边壁的保护作用而结合的比较牢固,可以抵抗较大的水流剪切力。